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标准
时间:2017-11-22 00:00:00
1、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较高的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素养,基础宽厚、具备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能够胜任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的信息化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以及企事业单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应用与管理工作。预期毕业五年后能够成长为教育软件工程、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领域的技术骨干、教学骨干或专业管理人才。2、毕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以下两种专业素质与和两种专业技能。A 思想道德素质,包括:A1 正确的社会与人生价值观;A2 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个人修养;A3 健全的身体与心理素质。
B 人文精神与教育情怀,包括:B1文化艺术修养;B2 广阔知识视野;B3 厚实教育基础。
C 信息化教学与研究基本技能,包括:C1 教学基本技能;C2 信息化教学研究技能;C3 信息化课程开发技能;C4 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技能。
D 数字媒体开发与应用技能,包括:D1 影视媒体设计与开发技能;D2 计算机程序设计与开发技能;D3 多媒体设计与开发技能;D4 新媒体开发与应用技能。
本专业修业时间为四年,学生可以在3—6年内完成学业并申请毕业。申请毕业学生至少应该完成18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61学分,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9.5学分,创新训练课程不少于4学分,完成专业课程实验、专业见习、教育实习、毕业实践等所有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所获得学分的课程平均绩点不低于学校基本要求。对合格毕业生,学校将对其授予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及理学学士学位。
3、课程体系
依据《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的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知识体系内容涉及“教育技术理论基础”、“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基础”、“媒体与艺术基础”、“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和“信息化教育装备与环境开发及管理”等6个知识领域,共包含51个知识模块。该规范推荐了“教学系统设计”、“信息技术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数字教育媒体”、“教育软件工程”和“教育装备技术”等6个不同的培养方向课程组,根据教育部教育技术本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精神,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到两个方向进行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依据我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宗旨,并结合350VIP浦京集团实际办学条件情况,我们将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定位在“教育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教育”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通识教育课等四大模块,在保证《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3版)要求的前提下,也开设了些本校特色的课程。3.1 课程设置
3.1.1 公共基础课程
包括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训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学英语及实践、大学体育等课程,是全校每位本科生必须修习的基础课程。3.1.2 学科基础课程
包括高等数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原理、心理学导论、普通话理论与实践、发展心理学、中国教育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三笔字与简笔画、音乐基础与欣赏、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统计与测量、德育与班级管理、教学案例分析等课程,是350VIP浦京集团教育学科实行大类招生后所有教育类本科生必须修习的学科基础课程。3.1.3专业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两个部分。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教育技术导论、摄影与平面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字影像摄制与编辑、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系统设计、科教电视节目创作、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微机原理、多媒体广告创意与制作、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等课程。
在上述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中,教育技术导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教指委规定必开的三门主干课程,结合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具体方向,我们在教指委指定的其他15门(至少选5门)主干课程中,选择开设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学科基础课)、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法、科教电视节目创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等五门课程,达到了教指委的要求。
专业选修课程是在满足本专业标准的基础上,为体现分类培养目标,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设置的。它面向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专业发展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发展。根据专业培养要求,教育技术学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企业E-Learning培训课程设计、新媒体策划与创意、移动教育应用设计与开发、数字音频编辑与合成、网络工程基础、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人工智能技术教育应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利用、三维动画制作、教育游戏创作、软件工程等12门课程,每门课程2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部分课程,专业选修模块学分不得少于14学分。
3.1.4 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通识教育课程划分为人文素质与社会知识、艺术创作与审美、科学与技术素养等类别。通识教育课程属于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学生原则上必修跨学科特别是文理工交叉选课。每位学生必须修满9.5学分的全校性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包括2个学分的公共艺术类选修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创新技能活动,经学校认定后可抵充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具体认定办法按照《350VIP浦京集团本科学生创新与技能学分认定实施暂行办法》执行。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移动学习等多种网络化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自主学习方式,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效性。3.2 实践环节
本专业实践环节包括课堂实验教学、专业见习与教育实习、课程设计、创新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3.2.1 实验
为配合理论课程教学,本专业已经在部分课程中安排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内容,这类实验课主要用于配合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对于专业教育课程,本专业则采用集中性实践环节的实验课程予以配合,具体包括多媒体艺术设计实训、数字影视创作实训、多媒体教学软件开发实训、科教电视节目创作实训、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训、信息化教学技能实训、多媒体广告创作实训、网络课程创作实训等8门课程的实验。3.2.2 实习
本专业实习包括三个模块,第4学期安排为期2周的专业见习,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第7学期安排为期8周的教育实习,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为了使学生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就业要求,本专业还在第8学期安排了为期4周的毕业实践,此三个模块实习的合计总学分14学分。3.2.3 课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本专业在第6学期安排了为期2周的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在基本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综合利用学科与专业知识进行相关课程教学与学习资源设计,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能力。该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具体的学科或课程内容,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理论与信息化学习资源开发技术,完成一个较为综合的项目设计与开发完整过程,并希望学生能够与指导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开发出在教学实践中有实际运用意义的项目或产品。3.2.4 创新训练
在本科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将创新训练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并在第7学期专门安排有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2门课程,共4学分,70学时,含理论课38学时和实践课32学时。此外,本专业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实践项目申报与实践,要求教师将本科生纳入自身的科研与教学研究课题组中,指导学生尽早开展科研,进行综合性的创新训练,不断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提倡和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等。3.2.5 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所有专业本科生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是检验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最好平台。本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本科第8学时,总学分12学分,为期12周。学生可以以设计、论文等两大类形式完成本实践教学环节。(1)毕业设计。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以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为主,学生可以在教育网站设计与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教育动漫设计与开发、教育影视设计与开发等领域选题并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工作。在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时,设计者应该独立完成一个或一系列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产品,并提交完整的设计与开发脚本。
(2)毕业论文。本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应该以新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问题为核心进行选题并进行相应的研究,学生可以在信息化教学过程设计与评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各种新型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现状调查等问题进行研究。在进行毕业答辩时,作者应该独立完成一篇正文不少于1万字的毕业论文,且论文的排版、语法等符合学校及本专业对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
4、师资队伍
(1)教师数量能满足教学需要,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带头人,具有一定比例的有基础教育一线工作经历的专兼职教师。承担本专业主干课程的任课教师不少于2人/每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1名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多于10名。(2)教师具有足够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沟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并且能够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研究,参与学术交流。教师的专业背景应能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专业教师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少于50%,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低于50%。
(3)教师有足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和学生指导中,并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
(4)教师为学生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并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从业教育有足够的指导。
(5)教师明确他们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
5、支持条件
(1)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管理运营良好。(2)立足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有相对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符合专业实习的要求,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应有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兼职指导老师和必要的资料档案。
(3)计算机、网络以及图书资源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科研所需,且管理规范,共享程度高。
(4)教学经费投入充足,校拨经费专款专用,能够满足专业日常教学运行与管理需要。